针对研究生群体线下交友的需求,很多高校的团委也推出了相应的活动。记者查询发现,今年3月下旬,湖南大学第三届“以爱之名·青春有约”研究生交友活动在岳麓山下浪漫开场。今年4月,东南大学面向南京市11所高校研究生开展“春日同行”研究生春季主题联谊系列活动。
在“姻为遇见”研究生跨校联谊活动现场,记者跟多名参与活动的研究生就脱单难的原因进行交流。有的受访者提到,由于专业的特点,班上男女比例极不平衡,有的人则表示学业、科研压力大而社交圈子小。不少女研究生谈及择偶标准时,倾向于找比自己能力条件好的男生,而一些男研究生则对“门当户对”比较看重,这份“理性”也阻碍了不少恋情的发生。
5月一个周末的下午,在广西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三楼,挤了200多名研究生。大家围坐在一个个圆桌旁,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这些原本陌生的年轻人,很快开始热络地交流起来。这是广西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团委和研究生会举办的“姻为遇见”研究生跨校联谊交友活动中的一幕。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生招生数量也不断增加。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共招收研究生12.85万人,到2023年,这个数字上涨到124.25万人。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年龄普遍在22至30岁这一区间,正值适婚年龄,但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晚婚晚育的现象日益普遍。
相比之下,线下交友的人员信息审核和活动流程更为规范,也让人感到更安心。据广西大学“姻为遇见”活动的组织方介绍,报名者需要先进行身份认证,有的报名同学因为学生证信息拍摄不全,ryandpatterson.com,被拒绝加入QQ活动群。
近日,在广西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团委和研究生会举办的“姻为遇见”研究生跨校联谊活动现场,来自不同高校的研究生们热情交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摄
95后、0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成长起来的一代,移动互联网、社交软件对他们而言,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记者采访时发现,在寻找婚恋对象时,很多在校研究生更喜欢面对面的传统线下交友方式。
“其实还挺期待谈一场恋爱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和女生聊着聊着就成朋友了。”广西大学研究生廖育焐一直对如何谈一场成功的校园恋爱感到困惑。他曾经和一个心仪的女生聊了3个月,但最终表白被拒。“不能总在网上聊天,还是得约出来见面,这样可以捕捉到对方在表情、情绪或者语气上的反馈。”廖育焐这样反思。
“我觉得线上交友App并不靠谱。”广西大学研究生廖育焐表示,他平时也会关注学校表白墙上的交友信息,但其中很多帖子未经证实,而且几乎都声称先加小号联系。这让廖育焐觉得不真实,也很容易出现“照骗”(图片上的人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让人有被欺骗的感觉——记者注)和“奔现翻车”(在网络中认识的两个人由线上走向线下发展,结果见面后发现被坑、被骗或是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记者注)事件。
早在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就把“爱情”搬上了课堂,开设了“婚姻与爱情”的选修课。2019年3月,天津大学名为“恋爱学理论与实践”的恋爱课程正式开讲,该科目占两个学分。2021年,在武汉大学开设“恋爱心理学讲座”,开讲前50分钟教室就已经座无虚席,还有女同学“亮”出自备的小板凳。
广西大学团委韦兴剑老师参与过多场“姻为遇见”活动的筹办,她欣喜地观察到,随着参加一届届活动,skydiveindubai.com,嘉宾和外围观众没有开始拘谨了,越来越敢于释放和他人互动的信号,“我们经常开玩笑说,研究生同学坐在观众席上,打开他的微信二维码,可能一转头就能够加到一排好友”。
像廖育焐这样,很多大学生在恋爱道路上不断自我摸索、努力探寻的同时,一些高校也注意到这些年轻人的需求,推出相关课程,开展婚恋相关的教育。
唐雪认为,这一调查结果反映出硕士研究生总体上对择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理,绝大部分人对恋爱是向往的,但在择偶的具体行为态度上,研究生呈现出实践能动性差、顺其自然的消极心理。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部分研究生在等待中纠结,在踌躇中彷徨,导致与美好恋情失之交臂。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
采访中,被问到青睐于寻找什么样的交友对象时,很多受访的研究生都表示,自己要求并不高,三观正、聊得来就好。但在南通大学教师胡波看来,“我要求不高”不过是一句整体的、模糊的、概括性的话语。很多研究生因为自身学历、见识增长,要找到跟自己“匹配”“同步”的人并不容易。虽然他们嘴上说只想找个“合适的人”,但实际上颜值身高、性格爱好、生活习惯、家庭条件、发展潜力等多项指标都会导致其在实际交友时,难觅“理想”的对象。